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预示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实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战略意义
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首先,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其次,这一目标的实现将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为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和科技创新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最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有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实施路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着力实施一系列关键性改革举措。
- 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要“放得活”,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又要“管得住”,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同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 健全分配制度:加快形成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有机统一的分配制度体系,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推动共同富裕。
-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形成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大市场。
具体措施
-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保证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壁垒,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 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通过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使用权、收益权获得要素收入的体制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 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能,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总之,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通过实施一系列关键性改革举措和具体措施,我们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